Never Coming Back歌词-韦伯恩
发行时间:2021-06-21
Never Coming Back (凹凸世界五周年·雷狮角色印象曲) – 韦伯恩
词:王雪野
曲:杨秉音/李柏漪
编曲:杨秉音/李柏漪
制作人:杨秉音
吉他:李牧野
录音:毕琛
录音棚:B2 Studio
混音:林峰
配音演员:森中人
音乐制作:秉音创声
制作协力:林峰/夏炎
音乐企划:裴煜/周京/王晓倩
音乐出品:七创社
未止熄的生命 那轰鸣 响彻天际
不在乎是歌颂 亦 或是 恶名
唯自由而奔命 横行无忌
星海间穿行
决裂所有规矩 定义宿命
打破一切注定
未曾行礼
冲破阴霾阻碍
I’m never coming back
决定不再更改
I’m never coming back
雷声炸响天籁 热血在澎湃
Whatever I like
由我主宰
是天性在作怪
The one you won’t forget
规则我来主宰
Take every chance I get
嘲笑质疑袭来 我统统都抛开
I’ll fight till I die
何必掩埋
雷狮OS:
秩序
不过是庸人自扰的枷锁罢了
只有我能决定自己的航向
不顺从的命运 连呼吸 都不安静
解不开的谜题 掩饰着 陷阱
逃不脱的困境 孤注一掷
未停止前进
等不到的结局 我没耐心
或许生来叛逆
So bet on it
冲破阴霾阻碍
I’m never coming back
决定不再更改
I’m never coming back
雷声炸响天籁 热血在澎湃
Whatever I like
由我主宰
是天性在作怪
The one you won’t forget
规则我来主宰
Take every chance I get
嘲笑质疑袭来 我统统都抛开
I’ll fight till I die
何必掩埋
亿万光年以外
找寻失落的精彩
Don’t ever ask me why
No reason why
何必介怀
冲破阴霾阻碍
I’m never coming back
决定不再更改
I’m never coming back
雷声炸响天籁 热血在澎湃
I’ll fight till I die
何必掩埋
歌曲《Never Coming Back》是《凹凸世界》雷狮角色印象曲,由韦伯恩演唱,收录于 2021 年《破界:凹凸世界五周年音乐专辑》。作为贯穿动画 “规则反抗” 主题的精神图腾,歌曲以硬核摇滚与赛博朋克美学为载体,通过存在主义哲学视角解构角色命运,构建了一个 “在神权压迫中重构主体性” 的宏大叙事。以下从创作背景、音乐表达与深层含义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创作背景:角色弧光与世界观的双重投射
雷狮的身份解构
雷狮作为雷王星前太子,因不满神权统治而叛逃,组建海盗团反抗七神使。歌曲围绕其 “从秩序维护者到规则破坏者” 的身份裂变展开:歌词 “不在乎是歌颂 亦或是 恶名” 直接呼应其对传统道德评判的蔑视,而 “决裂所有规矩 定义宿命” 则暗喻其通过暴力反抗重构自我价值的生存策略。这种 “背叛者” 形象的塑造,与动画中 “参赛者需通过杀戮争夺生存资格” 的残酷规则形成互文。
赛博朋克世界观的哲学转译
《凹凸世界》构建的 “星际朋克” 宇宙中,神权通过高科技手段实施统治,而参赛者的元力技能本质上是对 “规则漏洞” 的利用。歌曲编曲中失真吉他与电子音效的对抗性设计(如副歌部分的合成器嗡鸣),既象征雷狮 “雷神之锤” 的破坏力,也隐喻科技与人性的冲突。歌词 “雷声炸响天籁” 通过声线的撕裂感,具象化角色对旧秩序的彻底决裂。
音乐团队的风格适配
歌曲由杨秉音作曲、李柏漪编曲,延续了《凹凸世界》“硬核摇滚 + 未来感音效” 的标志性风格。主歌部分密集的鼓点模拟 “大赛倒计时” 的压迫感,副歌突然放缓的节奏则营造 “元力爆发” 的听觉冲击。韦伯恩的演唱在主歌以低沉气声塑造隐忍(如 “解不开的谜题 掩饰着 陷阱”),副歌爆发为高亢混声(如 “I'm never coming back”),精准传递出角色从压抑到觉醒的情感转折。
二、音乐表达:存在主义的诗性解构
星际符号的哲学投射
光与暗的博弈:“冲破阴霾阻碍” 将宇宙作为存在主义的隐喻场域,暗合萨特 “他人即地狱” 的命题 —— 雷狮的孤独既是对神权的妥协,也是对 “参赛者” 身份的主动重构。
武器与枷锁的辩证:“雷神之锤” 既是暴力工具,也是其对抗神权的精神图腾,这种 “工具理性” 的异化,与福柯 “权力话语” 理论形成呼应 —— 所谓 “规则” 不过是强者制定的游戏。
速度与自由的隐喻:“横行无忌 星海间穿行” 通过速度意象解构空间边界,与德勒兹 “游牧哲学” 中 “解域化” 概念高度契合,象征角色对固定身份的彻底抛弃。
节奏与编曲的心理暗示
主歌的窒息感:4/4 拍的硬核摇滚节奏配合密集鼓点,模拟雷王星皇权的压迫性规训,对应角色时刻面临的生命威胁。
副歌的释放感:鼓点突然放缓,加入弦乐齐奏,营造 “元力爆发” 的听觉冲击,如 “规则我来主宰” 通过声线的撕裂感,具象化角色对旧身份的彻底决裂。
桥段的空间感:结尾部分的空灵和声与渐弱处理,隐喻角色在浩瀚宇宙中寻找存在坐标的孤独感,与动画中 “参赛者最终都将消逝” 的悲剧底色相呼应。
歌词的存在主义思辨
真理的相对性:“真理从不唯一” 直接挑战大赛规则的权威性,与尼采 “重估一切价值” 的哲学主张形成呼应 —— 雷狮的反抗本身即为对 “真理” 的重新定义。
行动的意义:“I'll fight till I die” 强调持续抗争的过程性价值,即使结局注定失败,抗争本身即为生命的意义,这与加缪 “西西弗斯神话” 的核心思想高度契合。
身份的流动性:“幻形无定之躯” 打破传统 “固定身份” 的认知,暗合后现代哲学中 “身份是社会建构” 的观点,映射雷狮通过战斗重构自我的生存策略。
三、深层含义:在符号暴力中重构主体性
面具文化的双重隐喻
歌曲将 “海盗头巾” 解构为权力规训与自我保护的双重载体:雷狮的孤独既是对雷王星皇权的妥协,也是对 “参赛者” 身份的主动重构。这种 “被迫异化” 与 “主动反抗” 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边缘群体在压迫性结构中的生存智慧。
性别政治的隐性表达
作为《凹凸世界》中以 “暴力美学” 为标签的男性角色,雷狮的 “孤独” 叙事暗含对传统男性气质的解构。歌词 “隐匿等待许久的憧憬” 突破 “男性必须主动出击” 的刻板印象,展现了角色情感维度的复杂性,这种性别气质的模糊化处理,与 Z 世代追求 “无性别化” 的文化潮流相呼应。
虚拟偶像的身份觉醒
歌曲作为虚拟偶像作品,其创作本身即构成对 “符号化存在” 的反思。雷狮通过 “Never Coming Back” 拒绝被标签化,而韦伯恩作为三次元唱见为二次元角色发声,这种 “跨次元身份流动”,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歌曲 “在既定规则中寻找真实自我” 的核心命题。
四、总结:在永恒叛逆中重构存在坐标
《Never Coming Back》的终极价值,在于它用音乐语言解构了 “规则” 与 “自由” 的二元对立:雷狮的 “孤独” 不再是枷锁,而是其在符号暴力中重构主体性的武器。韦伯恩充满力量感的演绎与杨秉音充满工业美学的编曲,共同塑造了 “在黑暗中燃烧” 的听觉意象,既呼应《凹凸世界》“星际朋克” 的视觉风格,也传递出现实中年轻人 “拒绝被定义” 的精神内核。正如歌词所言:“Forever on my feet”,歌曲最终成为一首关于勇气、觉醒与自我实现的青春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