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哭为敬歌词-郑欣宜/树妮妮Serrini
发行时间:2021-06-25
先哭为敬 (尾班车Version) – 郑欣宜/Serrini
词:黄伟文
曲:许崇谦/梁嘉茵
编曲:许崇谦/唐俊皓
监制:Goro Wong
随片尾怨曲奏起了
这抱憾的结尾 亦算定稿了 无余地
但这苦恋了不起
余生我也许放开你
却拒绝不爱你 就算被分隔时和地
这段壮烈 定义了凄美
如从前曾经 狠狠热吻
烙下梦痕 将永续细腻
曾同游人生 高峰盛宴
散席别离 别垂头丧气
若分享过温馨 定格在最满足 的表情
谁要用叹息 沾污尾声
近乎留白那生命 是这些结伴
让我拥有过丰盛
以我沾湿的眼睛 对美好光景致敬
曾跟你盖起过天国 半世幸福寄托
就算被清拆难重获 还能悼念亦快乐
携手看晚灯那感觉 教以后都振作
就算是一个人沦落
往事发亮 润泽了干涸
旁人们 难解 该怎样爱
对象是谁 可这样快乐
同搭过 尾班车 追盛世
到站二人 又如何切割
若分享过温馨 定格在最满足 的表情
谁要用叹息 沾污尾声
近乎留白那生命 是这些结伴
让我拥有过丰盛
以我沾湿的眼睛 对美好光景致敬
Ha Ha Ha 岁月骤停
你我的昨夜热情
纵是以眼泪作结 谁认过命
若不想冷清清 就唱着为你写 的倾城
由那绝世的 恋歌助兴
未来难共你安定 亦深感庆幸
遇过璀璨至归零
以我哭干的眼睛 对世纪之恋致敬
歌曲《先哭为敬》由郑欣宜与树妮妮 Serrini 合作演唱,黄伟文作词,许崇谦、梁嘉茵作曲,于 2021 年 6 月 25 日推出尾班车 Version。这首作品以都市情感为表,以时代隐喻为里,通过细腻的叙事与独特的音乐表达,构建了一个关于告别、成长与自我和解的多维空间。以下从创作背景、表达含义与艺术价值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创作背景:音乐合作与时代情绪的双重共振
跨风格合作的灵感碰撞
歌曲最初由郑欣宜独唱版于 2021 年 5 月发行,尾班车 Version 邀请了独立音乐人树妮妮 Serrini 重新演绎。郑欣宜以醇厚的流行唱腔见长,而 Serrini 素以先锋实验风格著称,两人的合作源于对 “告别” 主题的共同兴趣。郑欣宜在采访中提到:“Serrini 的 Demo 给了我全新的视角,她的声音像一把手术刀,能剖开情感最深处的肌理。” 这种跨界组合打破了传统流行音乐的框架,为歌曲注入了戏剧化张力。
黄伟文的创作隐喻
填词人黄伟文以《倾城》为灵感原点,将许美静 1997 年的经典作品中的都市疏离感与《先哭为敬》的情感内核相勾连。歌曲结尾 “若不想冷清清,就唱着为你写的倾城” 直接引用《倾城》旋律,形成跨时空对话。这种设计不仅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暗含对香港社会变迁的隐喻 —— 在快速发展的都市中,人们如同搭乘尾班车的乘客,在繁华与孤寂的夹缝中寻找情感寄托。
时代情绪的精准捕捉
歌曲发行于香港社会经历动荡后的复苏期,“尾班车”“盛世到站” 等意象映射出人们对集体记忆消逝的焦虑。黄伟文通过 “同搭过尾班车追盛世” 的歌词,将个人情感与时代命运交织,引发听众对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的思考。这种将私人叙事升华为公共议题的创作手法,与他在《东京人寿》《银河修理员》等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一脉相承。
二、表达含义:情感解构与哲学思辨的三重维度
告别仪式的重新定义
歌曲以 “先哭为敬” 颠覆了传统失恋叙事的悲情基调。黄伟文将 “哭” 从被动的情绪宣泄转化为主动的情感掌控:“以我沾湿的眼睛,对美好光景致敬” 一句,将眼泪升华为对过往的感恩与告别仪式。这种 “含泪微笑” 的态度,与 Serrini 在《油尖旺金毛玲》中对边缘人物的诗意刻画异曲同工,展现了在破碎中寻找美的勇气。
存在主义的自我觉醒
“近乎留白那生命,是这些结伴让我拥有过丰盛” 的歌词,暗合萨特 “存在先于本质” 的哲学命题 ——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中的相遇与体验。郑欣宜与 Serrini 的声线交织,如同两个平行时空的自我对话:前者用醇厚嗓音诉说世俗情感的羁绊,后者以空灵唱腔隐喻精神世界的超脱,共同构建了个体在困境中的自我救赎图景。
都市生存的镜像投射
“旁人们难解,该怎样爱” 的诘问,直指现代社会情感表达的困境。尾班车、霓虹、天国等意象,构成了香港都市的视觉蒙太奇:繁华的表象下,人们如同被禁锢在情感牢笼中的困兽,既渴望亲密关系,又畏惧失去自由。这种矛盾心理在抖音用户的二次创作中被进一步放大 —— 大量 “深夜街拍 + 歌曲” 的视频,将歌曲转化为都市孤独者的数字墓志铭。
三、艺术价值:音乐实验与跨媒介叙事的创新
音乐风格的融合突破
尾班车 Version 在原曲基础上加入电子音效与环境噪音,营造出深夜电车行驶的临场感。Serrini 的演唱采用念白与吟唱结合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流行歌曲的旋律框架,与郑欣宜的主歌形成声线与风格的强烈反差。这种不和谐中的和谐,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歌词中 “相爱相杀” 的情感悖论。
MV 的隐喻性叙事
彭秀慧执导的 MV 以舞台剧与现实场景交织的手法,将歌曲的多层含义具象化:郑欣宜饰演的女演员在谢幕时持枪对峙,象征对情感控制的反抗;Serrini 化身黑衣旁观者,隐喻人性中的理性与疏离。电车、舞台灯光、破碎的镜子等视觉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心理空间,强化了歌曲对身份认同与自我分裂的探讨。
跨媒介传播的文化意义
歌曲的意象开放性为二次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抖音用户通过 “尾班车变装挑战”“歌词书法创作” 等形式,将歌曲与港风美学、复古情怀结合,形成音乐 + 视觉的复合叙事。这种传播模式不仅扩大了作品影响力,更赋予其新的文化含义 —— 从单纯的 “苦情歌” 演变为年轻人记录都市生存状态的文化符号。
结语
《先哭为敬》以其对都市情感的深刻洞察与艺术表达的创新探索,成为 2020 年代香港流行音乐的重要样本。它既是黄伟文对社会现实的又一次诗意解构,也是郑欣宜与 Serrini 突破音乐边界的勇敢尝试。正如乐评人所言:“这首歌不是在唱别人的故事,而是在唱我们每个人心里的那趟尾班车。” 这种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的共振,正是流行音乐最动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