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歌词-张艺兴
发行时间:2021-06-29
星火 – 张艺兴 (LAY)
词:土豆/张艺兴
曲:张艺兴/颜沐宸/BINGO
编曲:张艺兴/颜沐宸
南湖 行船 定百年
长征 漫漫 热血换新天
破万古长夜
领三湾改编
山河破碎 凭谁 更挽狂澜
一杆枪 护十方土
鲜血昭昭来时路
这信仰血肉托付 怎辜负
曾 手握镰刀筚路蓝缕
终点亮崭新的世纪
燃星火 燎原 谱百年 欢歌
照山河 壮阔 写百代 传说
传承 泱泱华夏
红旗 百年飘扬
这信仰 永不忘
鲜血染
共肝胆
昭日月
刻青山
多少躬行背影共写就今天
他们铸民族脊骨不弯
鲜血流经的土地山花开遍
这百年 恒远 这星火 相传
代代人 赴强国梦
工业科技以守土
这理想青春托付 怎辜负
曾 小米步枪肉血以挡
终傲立世界东方
燃星火 燎原 谱百年 欢歌
照山河 壮阔 写百代 传说
传承 泱泱华夏
红旗 百年飘扬
这信仰 永不忘
鲜血染
共肝胆
昭日月
刻青山
多少躬行背影共写就今天
他们铸民族脊骨不弯
鲜血流经的土地山花开遍
这百年 恒远 这星火 相传
出品:共青团湖南省委
Executive Producer:染色体娱乐集团
Producer:张艺兴/颜沐宸
Vocal Directed by:张艺兴
Background Vocals by:张艺兴
Recorded by:倪涵文 @ Studio21A
Digital Editing by:倪涵文 @ Studio21A
Mixed by:周天澈 @ Studio21A
Mastered by:周天澈 @ Studio21A
歌曲《星火》由张艺兴与共青团湖南省委合作创作,于 2021 年 6 月 29 日建党百年之际发布,是一首以音乐致敬历史、以青春传承信仰的时代之作。以下从创作背景、表达含义与艺术创新三个维度展开解析:
一、创作背景:主旋律音乐的青年化转译
时代命题与文化使命
作为共青团湖南省委宣传工作推广大使,张艺兴响应 “献礼建党百年” 的时代号召,与团队共同构思 “星火” 主题。他在采访中提到,创作初衷是 “让历史与青春共鸣”,希望通过音乐将党的百年征程转化为当代青年可感知的精神力量。歌曲从南湖红船、长征壮举到工业科技,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为主线,串联起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崛起的史诗画卷。
音乐理念的实践突破
张艺兴将个人标志性的M-pop(Mix-pop)风格融入红色主题,首次在主旋律歌曲中大规模运用唢呐、大鼓、笛子等传统民族乐器,并与电子鼓点、弦乐群形成强烈碰撞。例如,副歌部分的唢呐与弦乐交替攀升,既呼应了 “燎原” 的气势,又通过音色对比展现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这种创新使歌曲在央视网、学习强国等平台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在 B 站等青年社区引发 “破圈” 效应。
创作过程的深度投入
张艺兴全程参与词曲创作、编曲制作与声乐指导,耗时数月打磨细节。他透露,为了准确呈现历史厚重感,团队反复研究党史资料,甚至逐句推敲 “三湾改编”“小米步枪” 等关键事件的歌词表达。在编曲上,他刻意模糊传统乐器与现代节奏的界限 —— 如大鼓的节奏型采用 Trap 音乐的三连音,使《星火》既保留传统音乐的筋骨,又具备流行音乐的律动感。
二、表达含义:信仰传承的三重维度
历史叙事的当代解构
歌词以 “南湖行船定百年”“长征漫漫热血换新天” 等凝练语句,将重大历史事件转化为可感知的意象。通过 “破万古长夜”“领三湾改编” 等动词短语,歌曲重构了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节点,使听众在三分钟内完成对百年党史的精神巡礼。这种史诗叙事的微观化处理,让宏大主题更贴近青年认知。
文化基因的现代激活
张艺兴巧妙运用红色意象的符号转换:“红旗百年飘扬” 象征精神传承,“鲜血流经的土地山花开遍” 则将牺牲精神转化为生命延续的隐喻。值得关注的是,歌曲特别强调 “他们铸民族脊骨不弯” 与 “代代人赴强国梦” 的代际呼应,既致敬先烈,又赋予当代青年明确的使命指向。这种历史主体性的当代转移,使红色文化从 “被讲述” 变为 “在发生”。
音乐表达的情感张力
在演唱处理上,张艺兴采用声线的动态对比:主歌部分以略带沙哑的低音区营造历史的厚重感,副歌突然切换为明亮的头腔共鸣,传递信仰的光芒。编曲中,电子音效与唢呐的交替出现(如间奏部分的唢呐华彩),既保留了传统乐器的高亢特质,又通过现代混音技术增强听觉冲击力。这种情感表达的层次化设计,使歌曲在庄重与热血之间取得精妙平衡。
三、艺术创新:主旋律音乐的范式突破
民族乐器的颠覆性运用
区别于传统红歌中民族乐器的点缀式使用,《星火》将唢呐、大鼓等置于编曲核心位置。例如,歌曲开篇以密集的鼓点模拟心跳节奏,随后唢呐以 “滑音” 技法吹出《国际歌》片段,这种符号化的音乐拼贴,既唤起集体记忆,又赋予传统乐器现代生命力。乐评人认为,这种处理 “让唢呐不再是民俗符号,而成为传递信仰的时代号角”。
流行元素的解构与重构
张艺兴将 Trap 节奏、Auto-Tune 等流行元素进行本土化改造:在 “工业科技以守土” 段落,他刻意弱化 Auto-Tune 的机械感,通过气声唱法营造 “人机对话” 的未来感;副歌部分的弦乐编排借鉴电影配乐的交响化手法,使歌曲具备史诗般的听觉格局。这种国际化音乐语言的在地化转译,为中国流行音乐的文化表达提供了新范式。
青年视角的叙事革新
歌曲突破传统红歌的 “宏大叙事” 框架,转而采用青春化的情感共鸣。例如,“这信仰血肉托付,怎辜负” 以第一人称口吻直抒胸臆,“他们的一百年,我们的一百年,中国的一百年” 则通过三重递进,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绑定。这种叙事视角的代际转换,使红色主题在 Z 世代中引发强烈共鸣。
结语
《星火》不仅是一首成功的主旋律作品,更是一次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实验。它证明,红色文化完全可以突破 “严肃说教” 的固有模式,通过音乐的艺术表达实现历史记忆的年轻化激活与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正如张艺兴在采访中所说:“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刻历史,而是让信仰在当代年轻人的血脉中重新燃烧。” 这种在传统中寻找未来,在历史中发现自我的创作态度,为新时代主旋律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