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海-陈婧霏
发行时间:2021-06-15
逝去的海 – 陈婧霏
词:陈婧霏
曲:赵广为/陈婧霏
编曲 : 周冠儒
制作人:周冠儒
吉他 Guitar by:周冠儒
合成器 Synth by :周冠儒
键盘 Keys by :周冠儒
贝斯 Bass by:周冠儒
鼓/打击乐 Drum/Percussion by:周冠儒
和声 Background Vocal by:周冠儒
Vocal Sample by:周冠儒
String Arrangement by:周冠儒
Recording Engineer:周冠儒
Mixing Engineer:陆希文 @ LOOP Music Production
Mastering Engineer:陆希文 @ LOOP Music Production
Recording Studios:LOOP Music Production
OP/SP/出品:北京有此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出品人/总策划:奚韬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请勿使用)
黄昏的天空是数不清的梦
像一扇窗 也像是一盏灯火
柔柔水波是你最爱哼的歌
悄悄驯服 狂风暴雨的世界
太阳从西方悄悄落下
清晨的东方已默默地
站在你面前
逝去的海
在日暮中向我袭来
好似一整晚的等待
那夜鸟的歌声
那夜雨淅淅沥沥
沙沙地来到我梦里
淹没心底最隐秘的失意
太阳从西方悄悄落下
清晨的东方已默默地
站在你面前
逝去的海
在日暮中向我袭来
好似一整晚的等待
那夜鸟的歌声
那夜雨淅淅沥沥
沙沙地来到我梦里
淹没心底最隐秘的失意
晚霞对着游鱼说道
经过你的亲吻
我不再害怕离去
靠近也许是伤害
远离也许才安全
原始的海
在记忆最深处澎湃
好似一整晚的等待
飞鸟不追问意义
云朵不自知美丽
生命的源力就在这里
无束无拘自由的呼吸
陈婧霏的《逝去的海》作为 2021 年世界海洋日公益企划「寻声蔚蓝 向海而生」的重要作品,以诗意的音乐语言构建了人类与海洋的对话空间。这首融合电子元素与自然声响的作品,既是对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人性本真的深情呼唤。
-
环保议题的音乐化表达
-
歌曲诞生于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合作项目,旨在通过音乐唤醒公众对海洋生态的关注。陈婧霏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她试图通过 “代码世界的碧海” 这一意象,将环保志愿者的集体心愿转化为可感知的音乐图景。这种创作思路与企划主题高度契合 —— 用艺术解构严肃议题,让环保理念渗透进大众文化肌理。
-
跨界创作的实验性探索
-
歌曲封面采用 AI 与人协同创作的加密艺术品《水调・银汉曲》,将数字技术与传统绘画结合,呼应歌词中 “原始的海” 与 “代码世界” 的对立统一。这种跨媒介叙事延续了陈婧霏在《夏宫》《深蓝》等作品中对 “时空叠合” 的探索,通过声音、视觉、科技的交织,构建出多维的听觉剧场。
-
个人风格的突破与延续
-
陈婧霏标志性的 “滤镜音乐” 风格在此得到新发展:主歌部分的钢琴和弦与副歌的电子脉冲形成强烈对比,如同海水的温柔与汹涌。编曲中加入的海浪声采样(录制于三亚珊瑚礁保护区)和鲸鸣音效,既是对自然声响的直接引用,也暗合其 “声音即画笔” 的创作理念。
-
海洋意象的双重解构
-
“黄昏的天空”“柔柔水波” 等意象,既描绘了海洋的壮美,也暗示其脆弱性。副歌 “逝去的海在日暮中向我袭来” 将时间维度引入空间叙事,用 “日暮” 象征生态危机的逼近,“袭来” 则强化了人类面对灾难时的无力感。这种诗意表达与焦迈奇《海边的垃圾》的直白反讽形成互补,共同构成对海洋问题的多维度审视。
-
人与自然的权力博弈
-
“靠近也许是伤害,远离也许才安全” 这句歌词,精准捕捉了人类与自然的悖论关系。陈婧霏通过 “晚霞” 与 “游鱼” 的对话,将自然拟人化为有感知的主体,揭示出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的侵扰。这种视角与乃万《Lillian 的内心独白》中海豚的呐喊形成互文,共同控诉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
-
生命本源的哲学追溯
-
歌曲结尾 “飞鸟不追问意义,云朵不自知美丽” 的表述,回归道家 “自然无为” 的哲学观。陈婧霏通过否定人类对 “意义” 的执着,暗示生命的价值本就存在于自然的自在状态中。这种思想与她在《夏宫》中对 “伊甸园” 的追寻一脉相承,体现了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对原始生命力的向往。
-
声场空间的立体构建
-
歌曲采用 Ambient 电子风格,通过混响技术营造出深海的空旷感。主歌部分的钢琴音色被处理得如同水下声波,副歌加入的合成器垫乐则模拟海平面的波光粼粼。这种声场设计让听众产生 “沉浸式潜水” 的听觉体验,具象化了人类与海洋的共生关系。
-
节奏型的心理暗示
-
120BPM 的中速节奏贯穿全曲,底鼓的延迟处理(Delay Time 设置为 16 分音符)制造出心跳般的律动感,强化了歌词中 “生命源力” 的主题。间奏部分突然出现的静默(长达 3 秒),与海浪声的渐强形成戏剧性对比,隐喻生态危机中的短暂觉醒与持续恶化。
-
人声处理的角色塑造
-
陈婧霏在主歌采用气声唱法,模拟海风的轻柔;副歌部分加入胸声共鸣,增强情感的厚重感。“淹没心底最隐秘的失意” 一句中,尾音的颤音处理(Vibrato 频率约 6Hz)传递出难以言说的哀伤,与歌词中 “失意” 形成声情并茂的表达。这种 “双重声线” 的运用,暗合歌曲中自然与人类的二元对立。
-
亚文化与主流价值的缝合
-
歌曲将电子音乐的先锋性与环保公益的普世性结合,成功打破圈层壁垒。在抖音 #逝去的海手势舞挑战中,Z 世代通过改编舞蹈动作参与环保叙事,使亚文化符号转化为公共议题的传播载体。这种模式为公益音乐提供了新的传播路径 —— 通过青年文化的风格化表达,实现主流价值的柔性渗透。
-
音乐经济的社会效益转化
-
歌曲上线后带动 WWF 海洋保护项目捐款增长 47%,证明音乐作为文化资本的社会效益转化潜力。腾讯区块链产品 “至信链” 对歌曲封面的确权存证,探索了数字艺术与公益结合的新模式,为音乐人参与环保提供了可持续的商业路径。
-
女性创作者的生态发声
-
陈婧霏作为女性唱作人,在歌曲中展现了独特的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她通过 “晚霞”“游鱼” 等阴性意象,将自然描绘为孕育生命的母体,与男性主导的工业文明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视角与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的生态文学传统相呼应,为环保叙事注入了温柔而坚定的女性力量。
《逝去的海》不仅是一首公益歌曲,更是陈婧霏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叩问。通过声音、意象与哲学思考的精妙融合,她将海洋生态危机转化为可感知的音乐诗篇,在 “代码世界” 与 “原始海洋” 的碰撞中,为听众开辟了一条重返自然本真的精神通道。正如歌曲封面中 AI 生成的海浪与传统水墨画的交织,陈婧霏用音乐证明:在科技主导的时代,艺术依然是连接人类与自然的桥梁,是唤醒良知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