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缠-杨乃文/柳应廷
发行时间:2021-06-14

纠缠 (《第三布局 尘沙惑》电视剧主题曲) – 杨乃文/柳应廷
词:葛大为
曲:王双骏
编曲:王双骏
配唱制作人:陈君豪
监制:王双骏
Bass/Piano and all synths by:carl”dafreak”wong
Drums by:Edward Chiu
Violin by:Walter Chan
Cello by:Tan Cong
Recorded by:carl”dafreak”wong at freakland
Mixed by:Frankie Hung
OP:Black Label Co Ltd admin by EMI Music Publishing Hong Kong/Mr. Wing Creative admin by Music Bravo Tech Co Ltd
又无关 我的痛痒
为何拉扯 我的心脏
以为拿 悲伤各据一方
就能免除 你的影响
彼岸或身边 尽管有误差
终究只是 不同说法
你能和我 多渺茫
不可能 再分化
赞叹宿命的模样
就这样纠缠
想断也不能断
同生又共死的荒凉
同生也共死的荒唐
思念只是波长
禁不起再触发 就触发
理不清 谁该原谅
让我们纠缠
像爱也不像爱
恨是最小单位的抵抗
恨是最大单位的欲望
一旦灵魂 想飞翔
就又牵挂 却又念想
最后 谁都上不了
天堂
像历经 两次死亡
一处记忆 在两处遗忘
我无法 听见你说的话
却能复诵 你的流浪
实相或幻象 其实都一样
留恋都是 最初说法
用昨天的我 或是你衡量
又能代表 谁的立场
都不代表 我的立场
就这样纠缠
想断也不能断
同生又共死的荒凉
同生也共死的荒唐
思念只是波长
禁不起再触发 就触发
理不清 谁该原谅
让我们纠缠
像爱也不像爱
恨是最小单位的抵抗
恨是最大单位的欲望
一旦灵魂 想飞翔
就又牵挂 却又念想
最后 谁都上不了
同一座天堂
我只是对方
敢与你对望
算不算太狂妄
就这样纠缠
想断也不能断
同生又 也共死的 地久天长
思念只是波长
禁不起再触发 就触发
理不清 谁该原谅
让我们纠缠
像爱也不像爱
恨是最小单位的抵抗
恨是最大单位的欲望
一旦灵魂 想飞翔 就跌进
拥抱现场
谁都上不了
彼此的天堂

杨乃文与柳应廷合作的《纠缠》作为犯罪悬疑剧《第三布局 尘沙惑》的主题曲,以其暗黑美学的音乐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剖析,将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无常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以下从创作脉络、音乐解构、主题内核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创作脉络:悬疑叙事的情感转译

  1. 影视 IP 的音乐赋能
  • 该剧围绕 23 年前连环凶杀案的重启调查展开,主题曲需承载 “真相与谎言交织” 的核心命题。制作人王双骏邀请葛大为主笔歌词,其擅长的意象化表达(如 “同生又共死的荒涼”)与剧中角色徐梓薇(张榕容饰)、杨启逍(庄凯勋饰)跨越时空的羁绊形成互文。歌曲通过 “纠缠” 这一关键词,将案件侦破的逻辑推理与人物情感的非理性冲动熔铸一体。
  • 跨地域创作的化学反应
  • 杨乃文的冷冽声线与柳应廷的沙哑质感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以气声唱法营造迷雾般的疏离感(如 “又无关我的痛癢 / 为何拉扯我的心臟”),后者用强混声刺破表象(“恨是最小單位的抵抗”)。这种声线的张力设计,暗合剧中正义与邪恶的博弈 —— 正如杨乃文在采访中所言,两人的合作是 “用声音演一场对手戏”。
  • 量子力学的隐喻植入
  1. 歌曲标题 “纠缠” 直接援引量子物理概念,暗示角色间超越时空的因果关联。剧中徐梓薇与杨启逍的命运纠葛,恰似量子纠缠现象:即便相隔甚远,仍被无形的力量牵制。制作人王双骏在编曲中加入电子音效模拟粒子碰撞声,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听觉意象。

二、音乐解构:声音符号的叙事功能

  1. 编曲的戏剧化设计
  • 歌曲采用 “极简 - 繁复” 的对比策略:主歌仅用钢琴和弦(C-G-Am-F)勾勒压抑氛围,副歌突然加入失真吉他和密集鼓点,象征理性防线的崩塌。间奏部分的钢琴华彩与电子音效交织,隐喻记忆碎片的重组 —— 这种 “静 - 动” 转换与剧中案件调查的抽丝剥茧形成呼应。
  • 人声的角色扮演
  • 杨乃文与柳应廷的演唱呈现 “对抗式对话”:
    • 杨乃文在主歌以弱混声示弱(“彼岸或身邊 / 儘管有誤差”),副歌突然切换为强混声质问(“理不清誰該原諒”),演绎受害者的矛盾心理;
    • 柳应廷在桥段以气声唱法模拟施暴者的低语(“我只是對方 / 敢與你對望”),尾音的颤抖暴露其内心的虚懦。
       
      这种 “示弱 - 爆发” 的交替,将歌曲解构为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心理博弈。
  • 歌词的隐喻系统
  1. 葛大为的歌词构建了多重隐喻网络:
    • 荒涼与荒唐:副歌 “同生又共死的荒涼” 与 “同生也共死的荒唐” 的变奏,揭示命运的荒诞性;
    • 波長与觸發:“思念只是波長 / 禁不起再觸發” 将情感具象化为可测量的物理量,暗示记忆的脆弱性;
    • 天堂与地獄:“最後誰都上不了 / 彼此的天堂” 以宗教意象暗喻救赎的不可能,强化悲剧色彩。

三、主题内核:人性困境的当代寓言

  1. 罪案叙事的情感突围
  • 不同于传统悬疑剧侧重推理,《纠缠》通过音乐将焦点转向犯罪背后的情感动因。剧中杨启逍因童年创伤实施报复,其行为恰如歌词 “恨是最小單位的抵抗”—— 仇恨被解构为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歌曲结尾处渐弱的钢琴旋律,呼应剧中真相揭露后的空虚感。
  • 女性视角的权力重构
  • 杨乃文的演绎突破传统悬疑剧的男性叙事框架。歌词 “我要把你埋入土里” 将女性从被动受害者转化为主动掌控者,与剧中徐梓薇坚持调查的行为形成互文。这种 “埋葬 - 重生” 的隐喻,反映了 Z 世代对性别权力关系的重新定义。
  • 后真相时代的集体困境
  1. 歌曲选择 4 月 1 日上线,将 “说谎” 与愚人节文化绑定,揭示现代社会的信任危机。歌词 “實相或幻象 / 其實都一樣” 直指后真相时代的本质:人们更倾向于相信符合自身认知的 “真相”,而非客观事实。这种对真实性的质疑,与剧中 “罗生门” 式的案件调查形成映照。

结语

《纠缠》不仅是一首影视主题曲,更是一面折射当代人精神困境的棱镜。它通过 “罪案 - 情感 - 哲学” 的三重解构,将个体的命运悲剧升华为对人性本质的叩问。当杨乃文与柳应廷的声线在失真音效中交织,我们听到的不仅是角色的挣扎,更是每个现代人在复杂世界中寻找确定性的呐喊。正如歌曲结尾处渐强的弦乐,它提醒我们:在命运的迷雾中,唯有直面内心的黑暗,方能寻得一丝光明。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