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多一次, 痛多一次-谭咏麟
发行时间:2021-06-16

爱多一次, 痛多一次 (Album Version) – 谭咏麟
词:林夕
曲:童安格
其实无伴侣 也不必寂寞
正好将一切感觉遗忘
如若能习惯 忘掉你 也不错
我说我不哭泣 所以不难过
再次见你 如何可决绝
干这一杯 却等于解脱
爱多一次 醉多一次
也得分手
醒觉后不再回头
爱多一次 痛多一次
谁能忍受
一个人痛苦已足够
忘掉谁是我
暗室中独坐
想当天一切所爱为何
其实难习惯
离别你 也许错
却永远不必奢想你想念我
再次见你 如何可决绝
干这一杯 却等于解脱 啊
爱多一次 醉多一次
也得分手
醒觉后不再回头
爱多一次 痛多一次
谁能忍受
一个人痛苦已足够
爱多一次 醉多一次
也得分手
等最后一次白头
爱多一次 痛多一次
谁能忍受
一个人痛苦已足够
忘掉谁是我
暗室中独坐
想哭出一次都不等于难过

谭咏麟的《爱多一次,痛多一次》是一首融合了东方情感哲思与西方流行音乐元素的经典作品。这首歌曲诞生于华语乐坛的黄金时代,以其深刻的歌词和动人的旋律,成为谭咏麟音乐生涯中的标志性作品之一。以下从创作背景和表达含义两方面展开分析:

一、创作背景:跨文化改编与时代情感的共鸣

  1. 原曲基础与改编动机
  • 歌曲改编自台湾音乐人童安格 1992 年的国语作品《爱与哀愁》。童安格以其擅长的抒情摇滚风格,描绘了爱情中的无奈与挣扎。谭咏麟的粤语版保留了原曲的旋律框架,但通过林夕的填词和卢东尼的编曲,赋予了歌曲更浓郁的东方美学和港乐特质。这种跨地域的音乐合作,体现了 90 年代华语乐坛 “资源共享、风格融合” 的创作趋势。
  • 林夕的填词艺术与情感升华
  • 林夕的歌词以 “爱与痛的辩证关系” 为核心,将原曲中直白的情感表达转化为充满隐喻的诗意语言。例如,原曲中 “爱与哀愁,总是并肩走过” 被改写为 “爱多一次,痛多一次,谁能忍受”,通过重复句式强化了情感的循环性。林夕在创作中融入了香港都市人的情感困境,使歌曲更贴近粤语听众的文化语境。他曾在访谈中提到,这首歌的灵感源于观察身边朋友在爱情中的 “飞蛾扑火” 式执着,试图用音乐揭示人性中 “明知故犯” 的情感悖论。
  • 专辑定位与时代背景
  1. 歌曲收录于谭咏麟 1993 年的专辑《笑看人生》中。这张专辑以 “人生哲理” 为主题,试图通过音乐探讨都市人在快速变迁社会中的情感困惑。1993 年的香港正处于回归前的过渡期,社会氛围弥漫着焦虑与期待,《爱多一次,痛多一次》中 “爱与痛” 的永恒命题,恰好成为当时人们情感宣泄的出口。歌曲作为电视剧《马场大亨》的插曲,进一步扩大了其受众群体,剧中角色的命运与歌曲主题相互呼应,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二、表达含义:情感困局中的自我觉醒

  1. 爱情的矛盾性与宿命感
  • 歌词以 “爱多一次,痛多一次” 的重复句式为核心,构建了一个情感的恶性循环。主歌部分 “其实无伴侣,也不必寂寞” 看似洒脱,却暗藏对孤独的恐惧;副歌 “干这一杯,却等于解脱” 则揭示了借酒消愁的短暂性。这种矛盾性体现在谭咏麟的演唱中 —— 他以略带沙哑的嗓音诠释 “醉多一次” 的放纵,又在 “醒觉后不再回头” 中注入决绝,展现了爱情中理性与感性的激烈冲突。林夕通过 “暗室中独坐”“想哭出一次都不等于难过” 等意象,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暗示痛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 都市人的情感困境与精神突围
  • 歌曲中的 “城市” 象征着现代社会的压抑与疏离。“再次见你,如何可决绝” 描绘了在熟悉环境中偶遇旧爱的尴尬,“忘掉谁是我” 则揭示了都市人在情感漩涡中的自我迷失。卢东尼的编曲巧妙地将钢琴的抒情性与弦乐的张力结合,主歌部分以舒缓的钢琴旋律模拟内心的平静,副歌加入弦乐和鼓点,营造出情感爆发的氛围,暗合了都市人从隐忍到宣泄的心理过程。这种音乐设计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戏剧张力,也为听众提供了情感共鸣的载体。
  • 谭咏麟的个人表达与时代印记
  1. 谭咏麟在 90 年代已成为 “情歌教父”,其演唱风格从早期的激情澎湃转向内敛深沉。《爱多一次,痛多一次》中,他通过声音的强弱变化和气息控制,将 “爱” 的温柔与 “痛” 的苦涩完美融合。这种演绎方式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艺术成长,也反映了 90 年代华语乐坛从 “偶像化” 向 “个性化” 的转型趋势。歌曲中的 “告别” 主题,与谭咏麟当时在公众视野中逐渐减少曝光、转向幕后制作的人生选择形成微妙呼应,使其演唱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

三、艺术价值:音乐与文学的完美融合

  1. 林夕的词境营造
  • 林夕的歌词充满了文学性与画面感。“血肉也撕破”“压碎压烂” 等暴力意象与 “心灵的海洋”“永恒的节奏” 等诗意表达并置,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他通过 “暂时逃向心灵的海洋” 一句,将现实困境与精神乌托邦进行对比,暗示真正的解脱源于内心的觉醒而非外部环境的改变。这种哲理性的表达使歌曲超越了普通情歌的范畴,成为一首探讨人性的艺术作品。
  • 卢东尼的编曲创新
  • 卢东尼在编曲中创造性地融入了电子音效和爵士鼓元素,使歌曲既有传统粤语情歌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感。主歌部分的钢琴旋律与副歌的合成器音效形成鲜明对比,模拟了情感从压抑到释放的过程。歌曲结尾处渐弱的鼓点和残留的钢琴音符,仿佛海浪退去后的平静,留给听众无尽的回味。这种音乐设计不仅增强了歌曲的层次感,也为后来的粤语流行音乐提供了创新范本。
  • 社会文化的投射
  1. 歌曲发行后迅速登上各大音乐榜单,成为 1993 年华语乐坛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流行程度不仅源于优美的旋律,更因其精准捕捉了当时社会的情感脉搏。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真挚情感的渴望与现实中的情感疏离形成矛盾,《爱多一次,痛多一次》为这种集体焦虑提供了宣泄的出口。它不仅是一首情歌,更是一部反映时代精神的音乐文献,至今仍在华语乐坛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结语

《爱多一次,痛多一次》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创作和深情的演绎,成为华语流行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谭咏麟作为歌手的艺术魅力,更通过林夕的歌词和卢东尼的编曲,构建了一个关于爱情、痛苦与成长的哲学寓言。在当今社会,当人们依然在情感困境中挣扎时,这首歌依然能唤起共鸣,提醒我们:痛苦是爱的代价,而唯有经历痛苦,才能真正领悟爱的真谛。正如谭咏麟在歌中所唱:“爱多一次,痛多一次,谁能忍受?一个人痛苦已足够。” 这种对情感本质的深刻洞察,使歌曲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永恒的音乐经典。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