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者-朱一龙/郎朗
发行时间:2021-06-11

叛逆者 – 朱一龙/郎朗 (Lang Lang)
词:张镒麟/黄然
曲:张镒麟
编曲:张镒麟/尔白
特约钢琴演奏:国际钢琴大师 郎朗
制作人:张镒麟
音乐制作:张镒麟音乐工作室
伴唱:荣禾/王鹏/曾翊雄/张渝
吉他:黄龙/耿伟华
贝斯:黄龙
录音师:李泽文
混音/母带:晏宁
录音棚:板眼录音棚
混音棚:蜜MISTAR STUDIO
管弦乐团:国际首席爱乐乐团
相聚时 何必多言
借一场过往给 坎坷路上
照散些许彷徨
离别时只需 默默隔岸 相望
给一丝希望 挂在脸上
给那些 爱过的人啊 一些力量
在硝烟滚滚的动荡中 奋力起航
给那些 勇敢的人啊 多些不朽
在无悔的路上 点燃理想
只怕殊途没有同归
只怕别离不再相会
我的苦涩仍是苦涩
化不成甜蜜
和你干一杯
相聚时 无需多言
借一场勇敢给相伴的路上
生死无常
将一腔冰冷换成热血沸腾
在路上 点燃理想
哪怕殊途没有同归
哪怕别离不再相会
我将苦涩换成快乐
化成甜蜜
和你干一杯
只盼云散重见青天
只盼花开你就出现
你的泪目使我泪目
手牵手一起
放声歌唱
又见理想

歌曲《叛逆者》是 2021 年谍战剧《叛逆者》的同名主题曲,由朱一龙演唱、郎朗担任钢琴演奏,张镒麟作曲并制作,于 2021 年 6 月 11 日随剧集播出同步上线。这首作品以剧中主人公林楠笙的成长轨迹为核心,通过音乐与戏剧的深度融合,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传递出对信仰、理想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一、创作背景:历史叙事与艺术表达的双重重构

  1. 电视剧的时代背景与主题内核
  • 该剧改编自畀愚的同名小说,以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为背景,讲述了青年林楠笙从国民党特务处学员逐步成长为坚定共产党人的历程。剧中通过林楠笙的视角,展现了 20 世纪 30-40 年代中国社会的动荡、人性的复杂,以及革命者在黑暗中坚守信仰的精神。主题曲《叛逆者》的创作初衷,正是要将这种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听觉艺术,强化观众对剧中人物命运的共情。
  • 音乐与戏剧的协同创作
  • 制作团队邀请国际钢琴大师郎朗加盟,旨在通过古典音乐的厚重感与谍战题材的紧张感形成对话。郎朗演奏的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变奏贯穿全剧,成为林楠笙与朱怡贞情感线的重要符号。而主题曲的旋律设计则巧妙融合了西洋管弦乐与中国传统曲艺元素,如评弹的婉转与川剧的高亢,既贴合剧中上海、重庆等地域背景,又通过音乐的时空对话,隐喻了历史的延续性。
  • 朱一龙的角色代入与演唱突破
  1. 作为剧中林楠笙的扮演者,朱一龙在拍摄过程中沉浸角色长达四个半月,对人物的心理变化有着深刻理解。他在演唱时摒弃了传统影视主题曲的 “炫技” 唱法,转而采用气声与弱混声技巧,通过嗓音的细微颤动传递出林楠笙的隐忍、挣扎与坚定。例如主歌部分 “相聚时 何必多言” 以近乎耳语的方式开场,副歌 “在硝烟滚滚的动荡中 奋力起航” 则突然释放爆发力,这种强弱对比与剧中林楠笙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形成声画共振。

二、音乐表达:符号系统与情感张力的构建

  1. 歌词的双重隐喻网络
    • 历史意象的现代转译:“借一场过往给坎坷路上 照散些许彷徨” 既呼应了林楠笙在特务处的迷茫,也暗喻了那个时代青年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只怕殊途没有同归” 则精准概括了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对立与革命者面临的抉择。
    • 自然景观的情感投射:“云散重见青天”“花开你就出现” 等意象,将个人情感与革命胜利的希望交织,既符合谍战剧的隐秘叙事,又传递出对光明的向往。
  2. 编曲的戏剧化处理
    • 钢琴与弦乐的对话:郎朗的钢琴演奏以《六月船歌》的 G 小调为基底,通过复调手法与弦乐群形成呼应。主歌部分钢琴的单音旋律如林楠笙的内心独白,副歌加入弦乐的澎湃和声,象征个人力量融入时代洪流。
    • 节奏设计的心理映射:主歌采用 6/8 拍的摇曳节奏,模拟心跳的紊乱;副歌切换为 4/4 拍的稳定节奏,象征从动荡到坚定的情感转变。间奏部分的钢琴华彩段落,则对应剧中林楠笙遭遇陈默群叛变后的心理冲击。
  3. 演唱技巧的情感赋能
  1. 朱一龙在演唱中展现了 “收放自如” 的声乐控制力:
    • 气声的细腻表达:在 “给那些 爱过的人啊 一些力量” 的尾音处,他通过气声的渐弱处理,营造出乱世中情感的脆弱与珍贵。
    • 高音的情感爆破:副歌 “在无悔的路上 点燃理想” 的高音迸发,与剧中林楠笙在禁闭室嘶吼 “我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的场景形成声画共振,将角色的情感压抑推向顶点。

三、深层含义:从个人叙事到时代精神的升华

  1. 对信仰的解构与重构
  • 歌曲摒弃了对革命英雄的脸谱化塑造,转而聚焦 “叛逆者” 的精神内核 —— 不是简单的背叛,而是对更高理想的坚守。林楠笙从国民党特务到共产党人的转变,本质上是对 “救国” 信仰的重新定义。歌词 “我的苦涩仍是苦涩 化不成甜蜜 和你干一杯” 既展现了革命者的牺牲精神,也暗含对理想主义的深刻反思。
  • 对人性复杂性的呈现
  • 剧中林楠笙的 “叛逆” 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对国民党腐败的失望、对共产党人牺牲精神的感召等多重冲击。主题曲通过 “在硝烟滚滚的动荡中 奋力起航” 的反复吟唱,既歌颂了革命者的英勇,也揭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觉醒。这种复杂性与剧中陈默群的叛变、王世安的权谋形成对比,共同构成了对人性的多维审视。
  • 对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1. 歌曲以《六月船歌》的古典旋律为纽带,将 1930 年代的动荡与当代观众的情感连接。郎朗的钢琴演奏既保留了柴科夫斯基的忧伤基调,又通过变奏赋予其激昂的现代感,这种 “旧瓶装新酒” 的处理,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教科书,而是能引发当代人共鸣的情感载体。正如乐评人所言:“《叛逆者》用音乐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我们在林楠笙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结语

《叛逆者》不仅是一首影视主题曲,更是一次音乐与戏剧的深度协作。它以林楠笙的命运为线索,通过朱一龙的深情演绎、郎朗的钢琴叙事与张镒麟的编曲创新,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时代精神的礼赞。在旋律与歌词的交织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热血与柔情、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更感受到历史与当代的对话。正如歌曲结尾 “又见理想” 的呼唤,《叛逆者》用音乐证明:在任何时代,对光明的追求都是人类最永恒的信仰。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