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写的散文诗-许飞
发行时间:2016-06-17

父亲写的散文诗 (时光版) – 许飞 (Blank Xu)
词:董玉方
曲:许飞
一九八四年 庄稼还没收割完
女儿躺在我怀里 睡得那么甜
今晚的露天电影 没时间去看
妻子提醒我 修修缝纫机的踏板
明天我要去 邻居家再借点钱
孩子哭了一整天啊 闹着要吃饼干
蓝色的涤卡上衣 痛往心里钻
蹲在池塘边上 给了自己两拳
这是我父亲
日记里的文字
这是他的青春留下
留下来的散文诗
几十年后 我看着泪流不止
可我的父亲已经 老得像一个影子
一九九四年
庄稼早已收割完
我的老母亲去年 离开了人间
女儿扎着马尾辫 跑进了校园
可是她最近 有点孤单瘦了一大圈
想一想未来
我老成了一堆旧纸钱
那时的女儿一定 会美得很惊艳
有个爱她的男人 要娶她回家
可想到这些 我却不忍看她一眼
这是我父亲
日记里的文字
这是他的生命 留下
留下来的散文诗
几十年后
我看着泪流不止
可我的父亲已经老得像一张旧报纸
旧报纸
那上面的故事 就是一辈子

《父亲写的散文诗》是由董玉方作词、许飞作曲并演唱的一首华语民谣经典。歌曲以父亲的日记片段为叙事载体,通过跨越时空的双重视角,勾勒出中国普通家庭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生存图景,诠释了父爱的深沉与岁月的无情。其创作灵感源于真实生活,艺术表达极具文学性与时代感,成为当代华语乐坛探讨代际关系的典范之作。

一、创作背景:从私人日记到公共记忆的升华

  1. 日记文本的艺术转化
  • 词作者董玉方的创作灵感直接来源于父亲的日记。1993 年,他偶然发现父亲在 1984-1994 年间的日记,其中记录的生活细节(如 “女儿闹着要吃饼干”“蓝色涤卡上衣”)深深触动了他。这些文字未经修饰,却真实呈现了一位农村父亲在物质匮乏年代的艰辛:为家庭生计四处借钱、因无法满足孩子需求而自责捶打自己。董玉方将这些片段采撷成诗,保留了日记的口语化特征,如 “妻子提醒我修修缝纫机的踏板”,使歌词具有强烈的生活质感。
  • 许飞的情感共鸣与音乐创作
  • 许飞在《诗歌之王》节目中读到董玉方的诗后,立即被其质朴的情感打动。她仅用 24 小时便完成谱曲,并邀请父亲在 MV 中本色出演。许飞的父亲是典型的 “中国式家长”,用行动而非语言表达关爱,这种情感模式与歌词中的父亲形象高度契合。她在编曲中采用简单的吉他伴奏,以温暖干净的嗓音营造出 “流逝感” 曲风,如主歌部分的舒缓节奏与副歌的渐强处理,暗合时光流转的意象。
  • 时代背景的投射

歌曲聚焦 1984-1994 年这一关键时期,正值中国改革开放深化阶段。农村家庭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经济压力,如歌词中 “明天我要去邻居家再借点钱” 反映了当时农村普遍的借贷现象。同时,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家庭结构变化(如 “女儿” 成为核心情感寄托),以及传统父权制的式微,均在歌曲中有所体现。这种时代印记使歌曲超越个人叙事,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二、表达含义:父爱的三重维度解析

  1. 生命历程的见证与时光的隐喻
  • 歌曲以时间为轴构建叙事:1984 年的父亲正值壮年,为家庭奔波劳碌;1994 年母亲离世,女儿长大,父亲开始担忧自己的衰老。歌词中的 “庄稼”“池塘”“旧报纸” 等意象,既是具体的生活场景,也隐喻着生命的轮回与岁月的侵蚀。许飞在演唱时,通过渐弱的尾音处理(如 “旧报纸” 的 “纸” 字),强化了时光流逝的苍凉感。
  • 沉默父爱的解构与重构
  • 父亲的形象在歌词中呈现出矛盾性:
    • 隐忍与自责:“蓝色的涤卡上衣痛往心里钻”“蹲在池塘边上给了自己两拳”,展现了父亲因经济拮据无法满足孩子需求的愧疚;
    • 深情与无奈:“有个爱她的男人要娶她回家,可想到这些我却不忍看她一眼”,将父亲对女儿未来的期许与不舍并置,揭示了父爱的复杂性。
       
      这种沉默的爱通过日记的形式被 “看见”,完成了对传统父爱叙事的解构 —— 父爱的伟大不在于英雄式的牺牲,而在于日常琐碎中的默默坚守。
  • 代际沟通的困境与和解
  1. 歌曲采用双重视角结构:主歌以父亲的第一人称叙事,副歌切换为女儿的视角。这种时空交错的设计,凸显了代际间的理解鸿沟。女儿在 “几十年后” 读日记时才读懂父亲的爱,如 “这是他的青春留下留下来的散文诗”,暗含对父爱的迟来理解。这种叙事模式在心理学层面呼应了 “情感忽视” 理论 —— 子女在成长中因缺乏情感回应,可能产生自我价值感缺失,但最终通过回忆与反思实现和解。

三、艺术特色与社会影响

  1. 文学性与音乐性的融合
  • 歌词具有诗歌的凝练与散文的自由,如 “那上面的故事就是一辈子” 以极简语言概括父亲的一生。许飞的旋律创作注重与文字的贴合,如 “女儿躺在我怀里睡得那么甜” 采用下行音阶,营造出温柔的氛围;“蹲在池塘边上给了自己两拳” 则通过节奏的突然加快,表现情绪的爆发。这种 “可朗诵的歌” 突破了传统流行歌曲的范式,使音乐与文学互为表里。
  • 文化符号的建构与传播
  • 歌曲在传播过程中成为 “父爱的隐性表达” 的文化符号:
    • 跨媒介渗透:被改编为微电影、朗诵作品,并多次出现在《歌手》《跨界歌王》等节目中,如李健将 “女儿” 改为 “儿子” 的翻唱版本,进一步扩展了文本的普适性;
    • 社会议题承载:歌曲暗含对父权制的批判(如 “为何这么伟大如此感觉不到”)和城市化进程中家庭伦理的反思,成为讨论代际关系的切入点。
  • 情感唤醒与时代意义
  1.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歌曲通过对 “慢叙事” 的回归,唤醒了人们对亲情的珍视。其成功证明,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真诚的情感表达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正如许飞所言:“我希望我流泪是因为彼此有了了解,都成为善良的”。这种情感共鸣使歌曲超越音乐本身,成为连接不同代际的精神纽带。

结语

《父亲写的散文诗》不是一首简单的亲情赞歌,而是一部关于中国家庭的微型史诗。它通过父亲的日记、女儿的解读、时代的背景三重维度,解构了传统父爱的神话,重构了沉默父爱的现代性表达。董玉方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父辈们的艰辛与隐忍;许飞的音乐则是一座桥梁,让我们在时光的对岸,终于读懂了父亲未说出口的爱。正如歌曲结尾所言:“那上面的故事就是一辈子”—— 父爱从未缺席,只是需要时间去聆听。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