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人(Imitation)-鹿晗
发行时间:2019-04-17

剧中人(Imitation) – 鹿晗
词:樊帆
曲:JUNNY/Kworld@FJS
出品人:李辉
监制:李辉/唐正一/黄桢峰
制作人:Tune Lee/邢小乐
编曲:GoldChild@FJS/Tune Lee/Hop侯舒扬@FJS
监唱:Kworld@FJS
录音:于洋@ModernskyStudio
混音/母带:周天澈@TC Faders
制作统筹:FreejamSound
出品:上海风华秋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他答非所问 她双眼无神
剧场亮着灯 沉闷
这场戏没有剧本
临场发挥靠本能
舞台上百态众生
观众席传来笑声
你笑得单纯 我皱眉烦闷
情绪一转瞬 变身
演绎着各种版本
真实虚假的人生
旁观者揣摩过分
观后感不太中肯
命运是这戏的主题
看主角要怎么破解迷局
台词一句一句 揭露未来谜题
悲和喜交替高潮迭起
在不能倒退闪回的时间轴
不用怕被剧情推着向前走
演员谢幕后 观众泪流
为情节 感同身受
以为能与剧情分离
却不自觉入戏 yeah
又哭又笑无法抽身在这出荒诞剧
他答非所问 她双眼无神
剧场亮着灯 沉闷
这场戏没有剧本
临场发挥靠本能
舞台上百态众生
观众席传来笑声
你笑得单纯 我皱眉烦闷
情绪一转瞬 变身
演绎着各种版本
真实虚假的人生
旁观者揣摩过分
观后感不太中肯
迟迟不肯落的幕
不满结局的残酷
有人认输 有人迷途
怎能叫圆满结束
最后疲倦那声叹息
谁又会真的懂
下一次帷幕再拉起
早忘记曾经感动
演员谢幕后 观众泪流
为情节 感同身受
以为能与剧情分离
却不知不觉入戏
独角戏 我自说自话 最真实表达
却又被看作一场笑话 yeah
难道要演默剧不说实话像个哑巴
他答非所问 她双眼无神
剧场亮着灯 沉闷
这场戏没有剧本
临场发挥靠本能
舞台上百态众生
观众席传来笑声
谁笑得单纯 谁皱眉烦闷
情绪一转瞬 变身
演绎着各种版本
真实虚假的人生
旁观者揣摩过分
观后感自己评分

鹿晗的《剧中人 / Imitation》是其 2019 年迷你专辑《π-volume.1》中的主打曲目,以独特的戏剧化叙事和先锋音乐风格,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个体在角色扮演与真实自我之间的挣扎。歌曲通过剧场隐喻和多重视角的交织,既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也传递了对自我价值的坚守。

一、创作背景:艺术实验与自我突破的交汇

  1. 音乐风格的大胆探索
  • 歌曲是鹿晗音乐转型的重要标志,首次尝试EDM TrapMelodic Rap的融合。制作人 Tune Lee 和邢小乐通过密集的合成器音效、错落的鼓点节奏,营造出迷幻冷酷的 “剧场氛围”,而鹿晗在副歌部分的真假音切换和 Rap 段落的加入,进一步强化了歌曲的戏剧冲突。这种风格突破与专辑 “π” 所代表的 “无限不循环” 概念相呼应,旨在打破传统流行音乐的框架。
  • 社会观察的艺术投射
  • 歌词作者樊帆以 “旁观者” 视角切入,描绘了一个没有剧本的 “人间剧场”。歌曲灵感源于对现代社会中个体行为模式的观察:人们在不同场合下扮演着多重角色(如职场中的面具、社交媒体上的人设),真实与虚假的界限逐渐模糊。这种现象在娱乐行业尤为明显,鹿晗作为公众人物,对此有着深刻体会,他曾在采访中提到 “演员和观众的身份常常互换”。
  • 专辑主题的有机延伸
  1. 《π-volume.1》以 “自我” 为核心,《剧中人》与另一首单曲《体会 (Nature)》形成鲜明对比:前者通过他人视角解构 “被定义的我”,后者以第一人称剖析 “真实的我”。这种二元对立的设计,旨在呈现人性的多面性,正如专辑文案所言:“在他人的剧本中演戏,却在自己的故事里寻找答案”。

二、表达含义:多重隐喻下的深层思考

  1. 剧场隐喻:人生如戏的荒诞性
  • 歌曲构建了一个环形剧场的意象:
    • 舞台与观众席:象征现实生活中的权力关系 —— 台上演员(个体)被台下观众(社会)审视,却又通过表演影响观众的评判。歌词 “你笑得单纯,我皱眉烦闷” 暗示不同角色对同一事件的矛盾反应,折射出价值观的多元冲突。
    • 无剧本的表演:“临场发挥靠本能” 暗喻现代人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生存策略 —— 缺乏明确规则,只能依靠本能应对,最终导致 “真实虚假的人生”。这种 “即兴表演” 的困境,在 “独角戏 我自说自话” 的呐喊中达到顶点,揭示了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孤独感。
  • 身份解构:标签化社会的反思
  • 歌曲通过 “变身”“演绎各种版本” 等词汇,批判了社会对个体的标签化认知。例如,“观后感不太中肯” 讽刺了外界对他人生活的片面解读,而 “命运是这戏的主题” 则强调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编剧,不应被他人的评价定义。鹿晗在 Rap 段落中刻意模糊旋律与节奏的界限,模拟 “打破规则” 的听觉体验,呼应歌词中对身份桎梏的反抗。
  • 存在主义:自我觉醒的呼唤
  1. 歌曲结尾 “观后感自己评分” 构成对听众的直接叩问,呼吁个体摆脱他人期待,建立独立的价值判断。这种思想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相通 ——“存在先于本质”,即人的本质由自己的选择决定。编曲中渐弱的鼓点和持续的合成器嗡鸣,象征着 “人生剧场” 的无限循环,而鹿晗在尾音处理上的留白,则为听众留下自我反思的空间。

三、艺术特色与社会共鸣

  1. 音乐叙事的创新
  • 歌曲采用 “剧中剧” 结构,通过多重视角切换(如演员、观众、旁白)构建叙事层次。例如,主歌以客观描述为主(“他答非所问,她双眼无神”),副歌则转为角色内心独白(“以为能与剧情分离,却不自觉入戏”),这种叙事手法增强了听众的代入感,使其在 “看戏” 过程中反观自身。
  • 符号系统的构建
  • 歌词中反复出现的 “灯”“幕布”“台词” 等意象,形成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
    • :象征社会凝视的目光,既提供光明,又带来压迫感(“剧场亮着灯 沉闷”)。
    • 幕布:既是表演的边界,也是现实与虚幻的屏障。“迟迟不肯落的幕” 暗示人们对虚假身份的依赖,而 “下一次帷幕再拉起” 则隐喻历史的循环。
    • 台词:代表社会规范与他人期待,“揭露未来谜题” 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束缚个体的枷锁。
  • 时代情绪的精准捕捉
  1. 歌曲在短视频平台引发广泛共鸣,# 剧中人式生存 #等话题讨论量超 20 亿次。其核心原因在于精准捕捉了 Z 世代对 “人设疲劳” 的厌倦 —— 据调查,68% 的年轻人认为社交媒体加剧了身份焦虑。鹿晗通过 “又哭又笑无法抽身” 的呐喊,为这一群体提供了情绪出口。

结语

《剧中人 / Imitation》不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部关于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寓言。它以剧场为镜,照见了每个人在角色扮演中的挣扎与觉醒;以音乐为刃,划破了社会标签的桎梏。鹿晗通过这首歌完成了从 “偶像” 到 “表达者” 的蜕变,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说:“与其在别人的剧本里当配角,不如在自己的故事里做主演”。这种对真实自我的坚守,使其在流量更迭的时代中始终保持着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