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比歌网(bige.online)及AI工具的专业评分,歌曲《耳朵听什么(W8VES/于贞/陈睿凡/大蔚)》在所获奖项专业度中表现出色,获得了7.5的分数评价。
在参与评分的1751首歌曲中,歌曲《耳朵听什么(W8VES/于贞/陈睿凡/大蔚)》凭借此成绩,最终排名第816位,在所有好听的歌曲中表现良好但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耳朵听什么》是 W8VES 厂牌于 2021 年推出的一首实验性说唱作品,由于贞作词作曲,联合陈睿凡、大蔚共同演绎。歌曲以 “听觉” 为核心意象,构建了一个关于信息时代个体选择的寓言,其创作与表达呈现出三重递进的深层逻辑:
一、创作背景:数字噪音中的听觉觉醒
社会语境的声音转译
2021 年正值短视频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全面渗透大众生活,用户日均接收信息超 500 条,其中 80% 为冗余内容。于贞敏锐捕捉到 “耳朵被数据绑架” 的现象,将社交媒体的声浪(如点赞提示音、直播打赏音效)转化为音乐素材,通过电子音效与传统说唱的碰撞,还原现代人被噪音包围的生存状态。这种创作手法与她在《她和她和她》中通过女性叙事解构社会规训的路径一脉相承。
艺术表达的技术革新
歌曲采用 “声音蒙太奇” 手法,开头模拟耳机降噪失败的嗡鸣,副歌加入抖音热门 BGM 片段的碎片化拼贴,结尾以电话忙音渐隐。这种听觉设计与 W8VES 厂牌 “万物皆可说唱” 的理念高度契合,正如《说唱新世代》中圣代用《书院来信》解构教育暴力,于贞在此通过声音实验探讨技术异化。
团队协作的创作范式
陈睿凡负责的电子音效层(如机械齿轮声、电流脉冲)与大蔚的混音处理(如人声 Auto-Tune 与失真效果),共同构建了赛博朋克式的听觉空间。这种分工模式与 W8VES 首张单曲《万悟说》中 “高频音色 + 中频人声” 的配置形成互文,体现了厂牌对多元音乐语言的探索。
二、音乐表达:听觉符号的三重隐喻
物理听觉的解构与重构
噪音美学:歌曲刻意保留录音棚环境音(如椅子摩擦声、呼吸声),打破传统录音的 “纯净性” 追求,隐喻数字时代噪音即信息的本质。
声景叙事:主歌 “一个人迎风跑耳机里什么歌” 通过风噪与脚步声的动态平衡,具象化现代人在信息洪流中的孤独奔跑。
社会听觉的权力博弈
算法统治:副歌重复的 “Tell me what's trending” 与抖音神曲采样,暗指平台算法对个体听觉选择的操控,呼应福柯 “规训社会” 理论。
沉默抵抗:桥段突然出现的静默(约 3 秒),与《万悟说》中于贞负责的 Bridge 部分异曲同工,用听觉留白对抗信息轰炸。
精神听觉的自我救赎
声音疗愈:间奏引入海浪声与钢琴旋律,与电子音效形成二元对立,象征自然听觉对技术听觉的治愈。
自由意志:结尾 “或许逆流的你马路中间不听歌” 的呐喊,通过节奏突变与声调上扬,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觉醒。
三、深层含义:在听觉异化中寻找主体性
信息茧房的突围宣言
歌曲通过 “音乐治愈伤者” 的重复咏唱,揭示听觉在数字时代的双重性:既是被规训的工具(如 “旋律撩拨被动的”),也是抵抗异化的武器(如 “节奏溺爱多动症患者”)。这种辩证思考与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 理论中 “符号既压迫又解放” 的观点相呼应。
技术理性的人文反思
陈睿凡设计的机械音效与大蔚处理的失真人声,共同构建了 “赛博格” 式的听觉形象,暗喻技术对人性的侵蚀。但于贞在歌词中强调 “自己抉择”,又为这种异化提供了破解之道 —— 正如《说唱新世代》倡导的 “万物皆可说唱”,个体可以通过创造性表达重构主体性。
听觉政治的性别维度
作为 W8VES 厂牌少数女性创作者,于贞在歌曲中延续了对女性议题的关注。“再爱一次你离开时 bgm 什么风格” 将分手场景中的背景音乐选择,转化为女性情感表达的权力博弈,与《她和她和她》中 “撕掉标签” 的主题形成互文。
四、总结:声音作为存在的证据
《耳朵听什么》的价值,在于它用音乐完成了对数字时代听觉异化的批判与超越。于贞与团队通过声音实验,将 “听什么” 从生理行为升华为哲学命题:在算法统治的听觉景观中,真正的自由不在于选择听什么,而在于保持对 “听” 本身的反思。这种反思性创作,既是对 W8VES 厂牌 “万物皆可说唱” 理念的践行,也是对所有在信息洪流中挣扎者的精神喊话 —— 当耳朵被噪音淹没时,用心听见自己的心跳,或许才是对抗异化的终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