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比歌网(bige.online)及AI工具的专业评分,歌曲《秦时月(古巨基/容祖儿)》在和声丰富度专业度中表现出色,获得了8.5的分数评价。
在参与评分的1755首歌曲中,歌曲《秦时月(古巨基/容祖儿)》凭借此成绩,最终排名第496位,在所有好听的歌曲中表现良好但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歌曲《秦时月》由古巨基与容祖儿联袂演唱,作为国产动画电影《俑之城》的主题曲,于 2021 年 6 月 25 日正式发行。这首作品以兵马俑文化为基底,通过跨越千年的爱情叙事,将历史厚重感与现代情感表达巧妙融合,传递出宿命与自由、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思考。以下从创作背景、表达含义与艺术特色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创作背景:国漫 IP 与历史想象的碰撞
电影《俑之城》的文化基因
歌曲创作紧密围绕电影的核心设定 —— 以兵马俑为灵感构建的地下世界。影片将秦代兵俑、怪兽地犼等元素编织成一个热血传奇,讲述杂役俑蒙远与神秘少女史玉从敌对到相爱的故事。导演在访谈中提到,希望通过 “俑” 这一文化符号,探讨 “忠诚与背叛、守护与毁灭” 的永恒命题,而《秦时月》正是这一主题的音乐化延伸。
国风音乐的当代演绎
歌曲采用传统五声音阶与现代编曲技术结合的手法:古筝、二胡的悠扬旋律奠定古典基调,电子音效与交响弦乐的加入则赋予其现代张力。制作人占伟帆在采访中表示,这种 “古今对话” 的编曲方式,旨在让传统文化以更贴近年轻观众的形式呈现。值得注意的是,歌曲特别邀请古巨基与容祖儿对唱,两人醇厚的声线与细腻的情感表达,精准捕捉了角色在乱世中的爱恨纠葛。
历史意象的创造性转化
填词人陈俊威以 “秦时月” 为核心意象,将李白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的时空哲思融入歌词。“云涌秦时月” 一句,既呼应电影中兵马俑世界的奇幻设定,又暗喻历史长河中爱情的永恒性。这种将文化符号转化为情感载体的创作手法,与方文山在《青花瓷》中的 “离恨” 意象异曲同工。
二、表达含义:三重叙事维度的情感解构
个体命运与历史洪流的博弈
歌曲开篇 “一念一转,一城繁华落尽” 直击电影主线 —— 蒙远与史玉的爱情在兵俑与地犼的战争中历经考验。“若为君倾城又何惧,一世宿命” 一句,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命运的反抗,与电影中 “打破固有身份,追求自由意志” 的主题形成互文。这种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挣扎,与张艺谋《英雄》中 “天下大义” 的叙事形成鲜明对比,更强调个体情感的真实性。
爱情的超越性力量
“一颦一笑,一瞬浮生缱绻” 的细腻描绘,勾勒出角色在乱世中的情感羁绊。副歌部分 “与你踏千山暮雪荒烟绝” 的壮阔意象,既呼应电影中的冒险旅程,又隐喻爱情跨越时空的力量。心理学层面,歌曲暗合 “创伤后成长” 理论 —— 通过爱情的救赎,角色从迷茫走向觉醒,最终选择守护而非毁灭。
文化符号的现代性解读
“战鼓震天蹄声烈” 的歌词,将兵马俑的军事象征转化为对和平的反思。结合当代社会语境,这种对战争与和平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导演在访谈中提到,电影通过 “俑” 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而歌曲则进一步呼吁 “以爱化解仇恨,以理解替代对抗”,这种历史叙事的当代转向,使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娱乐属性。
三、艺术特色:视听语言的协同创新
声线对比的戏剧张力
古巨基醇厚的中音区与容祖儿清亮的高音区形成鲜明对比:主歌部分两人以轻声倾诉的方式演绎,营造出乱世中爱情的脆弱感;副歌突然转为合唱,声线的叠加与和声的运用,将情感推向高潮。这种声线的戏剧化处理,与电影中 “表面平静、暗潮汹涌” 的叙事节奏高度契合。
意象系统的隐喻建构
歌词构建了月、雪、剑、花四大意象群:“秦时月” 象征永恒,“千山暮雪” 隐喻命运的冷峻,“刀光剑影” 指向战争的残酷,“郁郁芊芊” 则代表生命的顽强。这些意象的交织运用,使歌曲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了从个人情感到历史哲学的层层递进。
MV 的视觉叙事补充
MV 采用动画与实景结合的手法:古巨基与容祖儿身着古装在现代都市中对唱,背景中穿插电影里兵马俑世界的战斗场景。导演通过时空错位的蒙太奇,强化了 “爱情跨越古今” 的主题。值得注意的是,结尾处两人的身影与兵马俑群像重叠,暗示个体情感与集体记忆的融合,这种微观叙事与宏观历史的并置,赋予作品更深层的文化厚度。
结语
《秦时月》不仅是一首成功的影视主题曲,更是一次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有益尝试。它通过音乐的力量,让兵马俑这一沉睡千年的文化符号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也为国产动画电影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正如古巨基在采访中所说:“希望这首歌能让听众感受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爱与和平的追求永远不会改变。” 这种文化传承与情感共鸣的双重价值,正是《秦时月》最动人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