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比歌网(bige.online)及AI工具的专业评分,歌曲《那年年少(李袁杰)》在所获奖项专业度中表现出色,获得了5的分数评价。
在参与评分的1751首歌曲中,歌曲《那年年少(李袁杰)》凭借此成绩,最终排名第1049位,在所有好听的歌曲中表现良好但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李袁杰演唱的《那年年少》是对宋宇宁 2020 年原创歌曲的翻唱与再创作,于 2021 年 6 月 21 日以戏腔版形式发行。这首歌曲通过独特的演绎方式,在保留原作青春叙事内核的基础上,融入了李袁杰擅长的国风元素,形成了兼具怀旧感与戏剧张力的艺术表达。
-
原作的诞生与传播
-
宋宇宁的原版《那年・年少》创作于 2020 年,是他参加《中国好声音》时的参赛作品。歌曲以 “年少轻狂” 为核心意象,讲述了青春时期因懵懂与冲动留下的遗憾,如 “错过了那日那夜那花房,她是否还会为我歌唱”。这首歌凭借真挚的情感和朗朗上口的旋律迅速走红,成为抖音平台热门 BGM,相关话题播放量超 10 亿次。
-
李袁杰的改编动机
-
李袁杰作为以国风音乐见长的歌手,选择翻唱这首歌旨在通过戏腔唱法赋予其新的艺术生命力。他在 2018 年凭借《离人愁》走红时,便展现了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流行音乐的能力。此次改编延续了他 “用音乐弘扬传统文化” 的创作理念,试图通过戏腔的高亢与穿透力,强化歌曲中 “悔青肠” 的情感张力。
-
音乐制作与风格融合
-
改编版由小强编曲,保留了原版吉他弹唱的民谣基底,同时加入二胡、锣鼓等传统乐器。李袁杰在副歌部分运用京剧西皮腔的唱法,将 “年少多轻狂,天高欲何妄” 一句唱出了戏曲的韵味,使歌曲在怀旧氛围中增添了历史纵深感。这种 “民谣 + 戏腔” 的混搭,既符合当下国潮音乐的流行趋势,也与李袁杰过往作品(如《青花玲珑》)的风格形成呼应。
-
核心意象的延续与升华
-
歌曲延续了原版 “花香”“姑娘”“花房” 等具象化意象,构建了一幅充满画面感的青春图景。李袁杰通过戏腔的演绎,将 “错过” 的遗憾转化为更具悲剧色彩的表达。例如,在 “忘不了那日那夜那花房,她在月下为我歌唱” 一句中,他刻意拉长尾音并加入颤音,模拟戏曲中 “哭腔” 的效果,使情感宣泄更具冲击力。
-
情感层次的递进设计
-
歌曲采用 “叙事 - 感叹 - 反思” 的结构:主歌以平和的语气回忆过往,副歌通过戏腔爆发情感,桥段部分则回归民谣唱法,以 “一生一世不思量” 的叹息完成情感闭环。这种设计使听众在 3 分 30 秒内经历从平静到激荡再到释然的心理过程,与青春记忆的复杂性相契合。
-
时代精神的隐性投射
-
歌词中 “年少多轻狂” 的表述,既呼应了 Z 世代追求个性、不畏挑战的价值观,又暗含对 “成长代价” 的反思。在抖音平台上,# 那年年少变装挑战 #吸引超百万用户参与,年轻人通过对比 “过去与现在” 的视频,将歌曲与自身经历绑定,使其成为集体怀旧的文化符号。
-
音乐类型的跨界融合
-
李袁杰的改编验证了 “传统戏曲 + 流行音乐” 的可行性。这种模式既降低了戏曲欣赏的门槛,又为流行音乐注入文化深度。数据显示,改编版上线后在 QQ 音乐国风榜稳居前十,吸引了大量原本不关注戏曲的年轻听众。
-
IP 联动的长尾效应
-
歌曲与《中国好声音》《抖音》等平台形成联动。宋宇宁的原版因节目走红,李袁杰的翻唱则借助抖音挑战赛进一步扩散影响力。截至 2025 年,# 那年年少戏腔版 话题播放量达 5.2 亿次,衍生出 “校园回忆”“情感故事” 等多元内容。
-
歌手风格的重塑与争议
-
此次改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李袁杰 “抄袭争议歌手” 的标签。他通过《那年年少》戏腔版展示了对音乐的再创作能力,获得部分乐评人认可:“李袁杰用戏曲唱腔赋予老歌新生命,证明了他在音乐表达上的可能性”。不过,仍有听众认为改编过度依赖技巧,削弱了原作的质朴感。
李袁杰的《那年年少》戏腔版不仅是对青春记忆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国风音乐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实践。它通过传统戏曲元素的融入,将个人化的情感叙事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表达,既满足了年轻人对怀旧内容的情感需求,又为传统艺术的年轻化传播提供了范本。正如歌曲结尾的渐弱处理 —— 当戏腔与民谣交织的旋律消散,留下的是关于成长、遗憾与释然的永恒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