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比歌网(bige.online)及AI工具的专业评分,歌曲《歌名待定·貳(太一)》在肢体语言与音乐同步率专业度中表现出色,获得了8.5的分数评价。
在参与评分的1773首歌曲中,歌曲《歌名待定·貳(太一)》凭借此成绩,最终排名第533位,在所有好听的歌曲中表现良好但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太一的《歌名待定・貳》是一首极具先锋意识的实验性作品,延续了其 “音乐即自我表达” 的创作理念。歌曲于 2021 年 6 月 18 日独立发行,以碎片化的叙事和多元的音乐元素,构建起对个体价值与社会规训的深刻反思。以下从创作背景、音乐解构、文化隐喻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创作背景:身份焦虑与音乐突围

  1. 音乐工业批判的延续
  • 太一在 2021 年前后多次在采访中表达对音乐圈同质化的不满,《歌名待定・貳》可视为其批判的延续。歌词 “乱七八糟的歌曲一点一点没迥异” 直接指向音乐市场的模板化创作,而 “和弦都听不懂别跟我谈仙气” 则暗讽部分创作者故弄玄虚的姿态。这种批判与《玉》中 “我要做自己的王” 形成精神呼应,体现其拒绝被主流定义的倔强。
  • 文化身份的自我重构
  • 歌曲采样侗族大歌,将传统音乐元素与电子音效并置。这种 “传统 + 先锋” 的融合,既是对民族文化的致敬,也是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身份迷失的回应。太一曾表示:“我们的音乐不应该只是西方的复制品”,《歌名待定・貳》通过声音拼贴,探索中国当代音乐的独特表达方式。
  • 创作方法论的突破
  1. 区别于《第一次做人》等专辑的叙事性,《歌名待定・貳》采用 “意识流” 创作手法。太一在编曲中刻意保留即兴成分,如结尾处的哼唱与环境音采样,营造出 “未完成感”。这种反传统的创作方式,与其 “音乐是流动的生命” 理念相契合。

二、音乐解构:声音拼贴与符号暴力

  1. 歌词的多义性迷宫
    • 植物意象:“左边的花 / 右边的花” 象征生活中的选择与诱惑,而 “塌完再开花” 则暗喻在困境中重生的韧性;
    • 货币符号:“银子晃的叮当响” 将物质追求具象化,与 “梦想早流浪” 形成对比,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 身份宣言:结尾处的 “姓太名一” 既是对自我存在的强调,也可视为对 “独一无二” 创作理念的宣言。
  2. 编曲的听觉暴力
  • 制作人太一大胆尝试声音蒙太奇:
    • 声场设计:主歌以空灵的钢琴和侗族大歌采样为主,营造出神秘的东方意境;副歌突然加入失真吉他和密集鼓点,形成听觉冲击,暗合歌词中 “玩把戏的天气们都屏住气” 的紧张氛围;
    • 音效运用:海浪声、风声等自然音效与电子音效交织,模拟出 “暴风雨中的内心挣扎”,而结尾处渐弱的环境音则暗示思考的延续。
  • 演唱的表演性表达
  1. 太一在演唱中采用 “撕裂式唱法”:
    • 声线转换:主歌部分用低吟浅唱营造压抑感,副歌突然爆发为嘶吼,如 “没勇气” 一句的破音处理,将愤怒与无奈倾泻而出;
    • 节奏实验:说唱段落 “这些一个模子样克隆人鲜亮” 采用不规则切分节奏,与传统说唱的律动形成反差,强化歌词的批判性。

三、文化隐喻:个体觉醒与存在主义

  1. 对规训的反抗
  • 歌曲以 “听话要有样” 解构社会对个体的规训,呼吁打破 “一个模子样克隆人” 的生存状态。这种反抗与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 “存在先于本质” 理论相呼应,强调个体通过自由选择创造自我价值。
  • 存在主义的困境书写
  • “最后支撑烧烬了 / 每一次都要几度要倒下” 描绘现代人在压力下的精神危机,而 “稻草的希望” 则暗示在绝望中寻找微光的坚持。这种对存在困境的呈现,与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神话形成跨时空对话。
  • 身份认同的当代性
  1. “记住今后的夜里没有回忆的人是他” 可视为对数字时代身份迷失的隐喻。在社交媒体主导的当下,个体记忆被数据洪流稀释,太一通过这句歌词,呼唤对真实自我的坚守。

四、文化意义:实验音乐的破圈尝试

  1. 小众音乐的主流化探索
  • 《歌名待定・貳》在 QQ 音乐上线首周获得百万播放量,证明实验性音乐也具备市场潜力。太一通过抖音等平台发布碎片化创作过程,吸引年轻听众关注,为小众音乐的传播提供新范式。
  • 声音艺术的本土化实践
  • 歌曲将侗族大歌、川剧锣鼓等传统元素与电子音乐结合,为声音艺术的本土化提供参考。这种实践与谭盾的《地图》、窦唯的《山水清音图》形成脉络,推动中国当代音乐的国际化表达。
  • 创作主体性的重新确立
  1. 太一在《歌名待定・貳》中全程包揽词曲、编曲、制作,甚至参与封面设计,展现出 “全能音乐人” 的姿态。这种对创作主体性的坚持,挑战了音乐工业中 “分工细化” 的传统,为独立音乐人树立榜样。

结语

《歌名待定・貳》是太一音乐哲学的集中体现:以声音为武器,解构社会规训;以自我为原点,重构音乐价值。歌曲中 “心安所处便是家” 的宣言,不仅是对个体存在的肯定,更是对所有在困境中坚守自我者的精神鼓舞。正如太一在采访中所说:“音乐不是用来迎合的,而是用来唤醒的”,这首作品以其先锋性与深刻性,在华语乐坛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印记。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